留言

取消

中国最大的名人数据平台

目录
毛锦晖/毛石(书画篆刻名家)——名人百科

社会职务/身份

书画篆刻名家毛锦晖(字毛石,号学人)。
祖籍:江苏太仓
职业:太仓汽车运输公司司机,
爱好:书画、篆刻。

从艺经历

1990年7月,考入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班深造,终令其的书法技艺骐骥一跃。
1995年11月、1998年5月,他分别应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之邀,先后携山水画作品举办了《毛锦晖水墨画展》,获得了广大师生的好评,《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作了报道。
2002年,书法作品被列入天津美术出版社的《青年书法艺术家-书法交流》系列丛书出版
印章无言,艺术有声,篆刻作品两次赴日本展览,并入选《当代青年书法篆刻精品集》《新世纪中国诗书画印大观》《国际书画篆刻大观》等。先后为北大蒲坚教授、复旦大学周文斌教授、中央美院朱乃正教授等名家刻过印章,大家称“毛石之印,

作品曾先后入选《当代书画家福寿作品大观》《20世纪国际现代美术精品荟萃》等,其中两幅作品还被钓鱼台国宾馆收藏。

成长历程:

因为家庭变故,小学毕业就辍学了,并开始帮衬母亲操持家务。三十多年前的一天,只身前往浙江天台国庆寺参观游览。在逛售货店时,发现了一本弘一法师的书法集,觉得弘一法师的字写得好极了,隐约间,心里有了想学书法的一丝冲动。回到太仓,立马请人介绍书法老师。有位好心人推荐了其时尚在太仓工艺美术厂工作的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教授马士达先生,马士达先生刚刚获得全国篆刻的一等奖,并拜他为师,开始走上了真正意义上的艺术之路。
学写书法,须从临碑习帖始,尔后有碑意,有帖味,方能渐渐臻于“似与不似之间”的境界,这是马士达先生的教诲,也是学书法的不二法门。不断的临习,其自是有了深刻的感悟。老师说:“在读古代优秀的碑帖时,我理解到古人对书法艺术的真诚态度,体会出书法的意趣,感受了人生的乐趣。以商周人安泰的心态,随时代之形用笔,字既有远古之气息,亦备现代之味。当我看见火山爆发时喷发的岩浆滚动犹似一股巨大力量在向外伸展,便会联想起用笔之理。然后,温文尔雅把雄强藏到笔画中,大小、粗细、浓淡、干湿,自然出现纸上……”
篆刻艺术,是书法和篆刻的结合,讲究书法、刀法和章法的和谐统一。事实上,也是因为一份同样的心性与敏达,令在探习篆刻艺术的道路上独辟蹊径、长驱直入。
《篆刻的启示》一文中写道:“从治学刻印的那时起,我就和古老博大的中华文明结缘了。如要刻印有进步,在本领域里有一技之长,‘长’就要从源头来,金石学、文字学、历史学等,皆要学习并融会贯通。比如新石器时代夏商仰韶文化姜寨遗址刻符,大汉口文化原始图形文字,良渚文化刻符,夏‘二呈头文化’,商‘龟甲卜辞’,商‘后母戊方鼎’铭文,等等,都是学习、临摹的最佳范本。”
正好应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之理,从“石钟山房印”起学,承上启下,尤其是在马士达先生的精心辅导下,学得忘情,更学得别开生面。将执着和意趣深深融入方寸之间。细细观瞻,篆刻特点,参悟“石鼓”韵味,注重线条的锤炼。结体奇谲,线质古拙,线律明快,使印作在古韵中凸显出极强的生命活力。一方“自然则古,自由则活”之印,其用钝刀硬入,使创作别具一种古拙浑厚、苍劲郁勃的气息。另如“长寿”印,其借用“正而复奇,斯奇而正之法”凑刀得之,印面以方整为基调,有部分以斜线条出之,以平中见不平,线条的粗细变化,也给全印平添了生气。尤其是朱白的配置,体现了“计白当朱,计朱当白”的艺术实践。“仁者寿”印,借用肃然镇静之意凑刀。虽然印面不大,但很精致,刀法爽利,古拙可爱,随意中见匠心。承袭深湛的书法基础,从秦汉印玺入手,遍法各家,又糅合自己的顿悟,并加强自我的传统文化修养,驾轻就熟而出的“毛石式”的综合表现——尤其是“有工稳,能写意,抑或兼工带写”的艺术特点,便得到淋漓尽致的完美呈现。
好似从远古碑板中剥离出来,经过一道道灵性的栈桥,逶迤走入现代图像的视觉深处,以至而闯入我们的心灵”,笔者信以为然。
书画篆刻,向为一家。善书者亦工画,在夯实书法和篆刻艺术基础以后,开始定位在学中国山水画上。“书画同源”,只要肯钻研,只要肯投入,照样也能有收获。说起学山水画 ,也与司机岗位有关。这多年来,跑遍了祖国二十多个省市,饱览了大江南北的自然和人文风光。而在感受古今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同时,自是勃发起要用画笔讴歌祖国大好河山、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的欲望。于是,开始向明末清初的“四王”中的王原祁后代、太仓乡贤、画家王麟士学习绘画,后又由庄天明先生教授其书法绘画。学山水画主要是临习清“四王”的作品,集中国古代山水画之大成者。将“四王”的作品临熟了,为开自家面目打下最为扎实的基础。
师古人,或师造化,一面临摹传统技法,一面追求创新突破。“拿来、占有”、学习借鉴的目的,就是为了启迪自我、创造自我。从理学禅定中体悟自我本性之作用,融会贯通。近二十年过去了,近期创作的系列山水画作品,用焦墨的线条而作,浑厚华滋,吸收了宋人浑厚的笔墨、雄壮的气势,又颇具文人笔墨情趣,将山水树木完美地融合在一个微妙的关系里,体现了一种混茫的笔墨意象。
以书入画,以画作书,书画相融代表着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特征与精神。传承这种精神,必以自我人格佑护。是的,作为马士达先生的大弟子,在学到先生印学真传的同时,还在努力学习先生的艺德。学习书画篆刻艺术,并没有想借此附庸风雅,抑或为谋利谋位的算计,纯粹是出于为赓续中国传统艺术添砖加瓦的考虑。为了艺术,我将奉献一辈子。”就像在《真诚是一种能力》中写道:“人的需要称儒,儒家的思想——‘人性向善’,其中‘向’字最重要。‘向’代表什么?就是由真诚而引发力量,力量由内而发、源源不绝。”

作品展示

社会评价

美术评论家庄天明学生所言:“毛师傅’本性质朴,难涉俗格和妍美之途,不容易受到社会常流的好评。我对于书法实践,越来越注重因材施教与各造其极。像毛石这样的朴者,我一再坚定其朴实艺格之意识和实验,朴实到底,成朴实之最与朴实之格,用笔朴实,结体、章法与气息皆朴朴实实,不涉浮华。”“毛石与我一样,迷上了佛学与禅定,复天天坚持数小时的打坐,逐步发展到过午不食,不食荤腥。那段时间,他精神格外饱满,艺术的感想不少,自信心也大增。”一番感悟、精研,自令他的创作逐渐形成了“气大、质坚、韵浓”的绘画风格。书法以“心醇气和、敦实质朴、自然率真”著称,大给人以笔墨不浮、气韵潇洒,是流畅、自然、准确、抑扬顿挫的笔触和线条的交响的观感的话,那么,这全仗他的朴实与敏悟。
著名中年篆刻家吕万玖先生的点评,毛锦晖的印章“篆法章法严实而不乏奇肆纵横,用刀苍劲干练而归于自然,印风雄浑正大,于粗服乱头中得见高致,一如他的先生马士达的印风,用刀‘稳、准、狠’,风格‘大、重、拙’,追求正大气象,印之风骨神采灿然现于纸上,给人一种震撼的力量”。

北大哲学系教授、著名美术史论家葛路教授去函称“毛先生的山水画已达到一定的水平,就技法而言,皴点染已能运用自如,浑然成体”,中国人大哲学系教授宋希仁则赠予“正脉”的题词。

佛心多慈悲 笔墨自乾坤——毛石及其山水画艺术---赵启斌
江南是我国最具有文化灵气的地方,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蕴育了无数的文人、书画艺术家和学者的诞生。尤其江南沿太湖一带,大量的文化名城、名镇星罗棋布,其间人才辈出,有着其他地方难得的文气和艺术基因的存在。毛石先生就长期生活在太仓地区,耳濡目染,逐渐成长为书画大家庭中的一员。工作余暇,他几乎将所有的精力用于书画艺术的学习和创作,几十年致力于书画艺术的思考和研究,日积月累,学养深厚,为他的山水画打下了雄厚的基础。斯人斯艺确乎自具芬芳,有着自我特有的个性生命体验和才华蕴藉其中。
毛石的山水画已然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意境,在荒莽飘渺的情调中传达出虚实生灭的精神感触,让人如入太古之境,如欧阳修所谓的岑寂而荒寒意绪在画面上呈现出来。他的山水完全可以作为一曲优美的乐曲来听,作为一首散文来读,浓郁的抒情色彩蕴含其中,深邃的精神情感蕴藉其中,自我的喜怒忧愁演化为画面上跃动、奔放的线条和万千山川物象。读毛石的山水画宛然如欣赏、倾听一曲朴素的古琴曲,幽雅而宁静,奇幻生灭之际,传达出生命跳动的声音,朴茂、热烈而清雅。他的山水画富有拙趣,具有古朴、超逸的精神情质,可能和他的用笔有关,其特色在生拙,不在精熟,已然步入了“熟后生”的境地。他以自己所熟悉的万千山川物象来表达出自己的心境,用画笔将自己的所思、所感自然地在画面上流露出来,再现出在他生命流程中所接触到、感受到的万千山川物象瞬间的空间审美意象和特有的生命气息,其画面上所呈现出来的淡淡的古拙气息和佛教文化的精神感触,悠扬而宁静,确实令人回味无穷。
毛石的山水画没有太多的绘画技法和素描造型结构充斥画面,影响自我性灵的发挥和审美意象的生成,他也不太关注外在山川物象的造型和结构,而是非常关注某种空间意象的渲染和组成,通过高度抽象概括的山川物象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思。这是他山水画中最为主要的特色之一,但也并不意味着他不留意具体、客观物象的把握和描绘,山水画毕竟也要靠具体的物象和客观景物来表现,只有再现出具体的物象景致,也才有主观情思、审美意象的生成。他的山水画或者用笔浓郁,喜欢湿笔焦墨为主进行物象的塑造和山川景物的捕捉,因而画面显得繁茂而浓郁,郁郁葱葱,宛若夏日的山川物象,给人以浑厚华滋之感,营造出了山水的生命和灵魂。或者以湿笔淡墨为之,给人以淡逸清远之感,宛若雨后初晴天气的情致,晴朗而干爽。或者淡墨干笔,错落有致,营造出虚幻不实的山川物象,宛若阳光下或者月光下的情形,澄明而热烈。或者干湿笔并用,浓墨、淡墨交叉,将春秋季节山川景物的丰富变化再现出来,为山川物象传神,表达出自己的微妙感受。毛石一直认为中国山水画的创作写生很重要,因而从不忘写生,将几十年长期行走于各地所接触、感受到的山川境象、从大自然捕捉到的外在审美意象不断在自己的作品中呈现出来。画面既有着笔墨所特有的朴茂灵秀之感,又有光感效果的出现,这显然是将传统笔墨与现代写生有机结合的特有效果。毛石的山水画创作方法不同于一般画家对境写生的要求,非常相似于傅抱石“游、悟、记、写”方法的运用。他长期不断地观察、体悟所接触的万千大自然的山川物象,从中提炼自己绘画创作的素材、主题,他在创作中凭记忆作画,注重记忆中的山川印象和瞬间感触来进行山水物象的提纯、概括和组合,因而才有如此山水空间审美意象的出现,具体细密而又抽象梦幻,明亮秀整而又微妙幽隐,朴茂热烈而又清冷岑寂,不愧为内在心境的显现,真物、真景的瞬间呈现。

毛石常年生活在四季分明、山川秀丽的江南地区,江南文化对于毛石山水画的影响不容忽视,江南文化特有的气息在他的山水中有着相当的反应和映射。可以说,江南的文化和太湖的灵性滋润了毛石的灵魂,使他的艺术放射出一束祥和而充满清逸的气息,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感触。他山水画中的灵性和审美意境当从其天骨带来,从江南文化中洗练出来。这里也不能不提到与江南文化有着密切关系的佛教文化,流传南方地区的高度成熟的佛教文化对于毛石山水画意境的确立也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与毛石聊天时,得知他信佛,常年打坐,对佛教文化有着深刻的体悟和感受,不禁对他这一人生旷达的态度、生活的朴素安然和为艺术的执着、坚守而感动,也终于意识到他山水画中审美意境形成的文化渊源,佛教艺术铸就了他的书画根基和高峰体验。古人曾经说,画境多从蒲团上得来,看来他的心境暗通古人,有禅悦而得心法、画境的妙趣。正是佛教文文化的浸润和熏染,为他的山水画注入文化的气息和灵魂,才有如需禅意和古拙气息的出现,越是不经意处的涂抹和运笔,这种感受越清晰。古拙而秀颖,朴厚而潇洒,岑寂而跃动,颇见虚实、生灭、动静的变化。毛石这一山水画意境的出现,当与他个人对生命和佛教文化的体验有关,有如是心境,也才有如是之画境。
毛石的身体状况并不好,体质弱,曾在其天命之年大病一场,病愈后他更加珍惜生命,精勤不掇,天天手握画笔,用笔墨来挥写他心中的天地。这以生活阅历使他对生命和艺术有更深的理解、感受和体悟,在艺术上更加猛进,令人赞叹。毛石的个人生活阅历和身体状况的变化确实给他的山水画带来另外的境象和感触,有着生命的本真体验在其中,使其绘画内涵更加丰富和高简,他的这一境况也印证了董其昌山水画的创作理论。董其昌早就意识到画境的出现和心境有很大的关系,对于醉、梦、病状态下绘画境界的出现有深刻的认识。他在《画禅室随笔》中说,“翰墨之事,良工苦心,未尝敢以耗气应也,其尤精者,或以醉,或以梦,或以病,游戏神通,无所不可,何必神怡气王,造物乃完哉!世传张旭号草圣,饮酒数斗,以头濡墨,纵书壁上,凄风急雨,观者叹愕。王子安为文,第磨墨数升,蒙被而卧,熟睡而起,词不加点,若有鬼神,此皆得诸笔墨蹊径之外者。今观察王先生当人日,病不饮酒,莫廷韩馈以内府良药,辄据枕作诗二十余章谢之,皆风骚鼓吹也。乃与彼二子鼎足六立也矣”,虽然是谈论的是书法诗文创作,需要灵感、需要不一样的创作心境界,但对于绘画创作,其道理应该也是一样的,只有“游戏神通”,自有一种精神面貌,才可有有一流文学艺术作品的出现。用董其昌的这一书画理论来看毛石的山水画作品,非常符合这一艺术创作规律,病愈后对生命的体悟,提升了毛石的绘画审美境界,为他的山水画带来不一样的艺术特色和精神面貌。
毛石的山水画力于书法者甚多,他绘画的线质、墨气都比较好,能立得住,从中很明显感受到他对用笔、用墨、用水的重视。对笔墨的高度重视和长期实践,确实为他的山水画带来不一样的视觉感受。我认识毛石的时间并不长,经浙东兄的介绍,才知他为马士达先生的大弟子,从一见面看到他的作品即意识到他是一位执着而颇有灵性和笔墨功底的艺术家。毛石没有在科研院所和高校工作的经历,外在的环境并不利于他的绘画才性的发挥,但他从没有放弃自己的艺术追求,执弟子礼私淑问学于马士达数十年之久,书法篆刻深窥乃师堂奥,又继学山水画,不断访问名师,其在山水笔墨上的感受和体验可以想见。他下笔非常猛、狠,敢于下笔,空间分割不拖泥带水,准确洗练,显然是多年的学书经历给他带来的胆气,这一点非常难得,为能保证线条的质量提供了坚实的主观条件。他的绘画线条的运用,使人很能意识到萧云从、程邃和虚谷绘画的一些特质,程邃引篆刻入画、萧云从和虚谷借鉴版画的特点入画,其笔墨气质与毛石有不少相似之处,与古人取法的如此暗和,当与毛石书法篆刻创作的经历有关,为他的山水画带来不一样的绘画审美特色,若有所学,皆成风格,用在他身上确实非常地妥帖。
毛石的山水画见笔力、见墨气,有水法,他在绘画创作中非常注意笔墨的效果,勾勒皴擦之中见焦墨、淡墨、湿墨的丰富运用,也很善于用水,因而深得清润苍老的笔墨气息。我国书画历来以气韵生动最为第一,这也是山水画所要遵循的最为基本的一个创作原则。山水画的创作注重内功,注重绘画流派的传承,也主要从笔墨技法上的传承而言,中国画尤其山水画的绘画创作要素中,笔墨是最重要的绘画范畴之一,笔墨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这一点和西方绘画有根本的不同。如果说马士达是他笔墨技法的引路人、筑基者,引导他上路从事书画创作。而进一步窥探中国画的精髓则显然得力于他对黄宾虹山水的取法,黄宾虹成为他山水画特有审美意象和风格特色确立的导师和关键。毛石在师法古人、向传统学习的道路上,经过长期的比较、参学,非常认可黄宾虹山水的取法道路,对黄宾虹的绘画理论和绘画实践极为肯綮。他在积极师法的黄宾虹的基础上,经过黄宾虹而上溯四王、石涛、龚贤、董其昌、黄公望而董源以及北方山水画派的绘画传统,从中汲取对自己的绘画有用的笔墨技法,不断汲取传统绘画的精神营养,变古人为今人,对自己的绘画进行锤炼和提升,在用笔用墨中倾泻自己的一腔豪情和生活感受。从毛石的用笔、用墨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黄宾虹山水取法所付出的努力,从中感受到他在继承传统、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才情进行绘画创作上所表现出来的勇气、热忱和才情。
将佛教文化、写生创作和传统笔墨技法结合进行山水画的创作,未必不是中国画尤其山水画创作的一条正路。也只有山水画中充分体现出文气、朴茂的生命精气,于挥洒之际而见生命的气象、精神的内在气质,也才是艺术最可宝贵之处,也是艺术创作最为本真的地方。能在如此多元文化下坚守传统山水画的笔墨特质,从中体验、感悟山水画的精华,毛石确实有着自己丰富的内心体验和情感经历,只有坚持、坚守才见笔墨气性,才见山水清华,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和顽强的心志啊。人生难得是精勤,正如黄宾虹所一再激赏自励的那样,“何物羡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毛石也一直在经历着如许的自我锤炼和精神的磨砺。毛石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信仰选择这一艺术道路、人生道路,能承受江南文化、佛教文化的洗礼,能传承山水画学的一脉,假以日月,必见大成之境。--赵启斌书于南京博物院古代艺术研究所。


词条目录
  1. 百科名片
  2. 社会职务
  3. 从艺经历
  4. 社会评价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