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

取消

中国最大的名人数据平台

目录
李旭伟——非遗文化传播大使

关于中国、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五方之民,及其习性、语言、衣服、器用等不同的记载。华夷五方配合,只是战国秦汉受华夷大一统思想支配而对五方各族的一种划分,无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都只是对一方民族的统称,并非已形成五大民族集团。

战国晚叶,胡人兴起,匈奴最为强大。胡人以东有东胡,胡人以北有丁灵。战国末年及秦汉以后中国古代所称北狄,都是指胡人、东胡族系各民族。其中丁灵及以后铁勒、敕勒等译名,都在语音上可以与狄相通。但丁灵、铁勒、敕勒是对这些民族的汉语译名,狄是中原诸夏对北方民族的称呼,两者语源不同,含义也不一样。 春秋时期北狄与羌戎族类相近,而战国末年及以后北狄指胡人、东胡族系,与羌戎属完全不同的族系。此项目主要发觉东胡北匈奴打败后,北迁大鲜卑山的拓跋鲜卑民族历史文化。承建了文化石雕长廊,文化包括拓跋鲜卑民族与各个民族相互交融的北方少数民主文化,其中有,北方民族萨满信仰,北方民族服饰,北方民族饮食及拓跋鲜卑入住中原后的北魏祖庙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文化,民俗文化,拓跋鲜卑西迁和南迁文化的历史。拓跋鲜卑民族文化园

2011年李旭伟的作品。主要用于研究发掘北方狩猎民族鄂伦春的狩猎文化。整体外形采用鄂伦春族,在森林里用圆木杆材料多采用落叶松的或是白桦树就地取材。搭成的斜仁柱也叫撮罗子。建筑外形上多采用鄂伦春的桦树皮生活用品的民族图案和纹饰,做图案的浅浮雕装饰。鄂伦春的纹饰多是生活在这片大山里的少数民族自创的,以及从上一代人传下来的图案纹饰。多是动物及自然界的原始崇拜。这些文饰多用于鄂伦春桦树匹生活用具和鹿皮袍服饰上的图案。

鄂伦春族见于最早的文献记载是《清太宗实录》,当时称之为“俄尔吞”。《清圣祖实录》开始称作“俄罗春”。后来逐步通用“鄂伦春”这一名称。对于“鄂伦春”有两种解释:少数认为是“使用驯鹿的人”,多数认为是“山岭上的人”。

十七世纪中叶以前,在外兴安岭以南、乌苏里江以北、西起石勒喀河、东到萨哈林岛(库页岛)的广阔地区,是鄂伦春人生息活动的场所。长期以来,他们和这一带同操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的鄂温克人、赫哲人、满人和睦相处,并且与达斡尔人、汉人以及萨哈林岛(库页岛)上的阿伊努(虾夷)人等交往频繁。所以说生活在北方的鄂伦春族,与其他各少数民族之间在信仰上和文化以及民俗上有一定的相同之处。

“古里”鄂伦春语翻译过来被称为部落的意思。此地是鄂伦春狩猎的地方。此地植被及动物完整且丰富,在大兴安岭地区具有很大的北方动植物研究价值。驯鹿,驼鹿,熊,犴,狍子及大兴安岭特有的动植物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食物链。通过对当地植物及动物的研究。能深入的理解鄂伦春族在大兴安岭里生存了几个世纪的特有的狩猎文化。蒙古民族逐水草而居。鄂伦春文化,逐动物及大山而居。可以说在大兴安岭这片神奇的地方,只要有动物的地方,就有鄂伦春的足迹。鄂伦春文化及鄂温克文化,达斡尔文化和拓跋鲜卑文化,他们有个共性,都是有语言没有文字的。这就赋予了这些北方少数民族具有了一些神秘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挑战。也是这些年我一直研究北方民族文化着迷的地方。

词条目录
  1. 百科名片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